跳轉到

-1 三百億

寫於 2023 年二月

▲ 中等收入陷阱

九零年代末期,台灣的發展,進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階段。

根據 Wikipedia 的說法,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因某些優勢達到一定收入水準,但停留在該經濟水準的情況。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國家,因薪資上漲,失去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無法與低成本生產的他國競爭,也無法進入高附加值市場以及發達經濟體的行列」。台灣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時候,也正值對岸經濟開始飛速發展,經歷過九零年代的人,也一定對製造業大量往對岸移動,有著深刻的印象,身邊的同學、親友甚至自己,在那段時間,也都大舉前往對岸發展。

而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同樣根據 Wikipedia 的說法,是「從依賴廉價勞動力和資本的資源驅動型增長,轉移到基於高生產率和創新的增長。這就要求必須精準且有規劃遠見地投資基礎設施和教育」,這也是台灣當時在做的事。坊間有不少書籍講述台灣在中等收入陷阱期間如何進行產業轉型,在這邊,只先就民國八十幾年時的中央政府收支,提供一個大略的印象。

這幾年,在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福利支出上,都在逐年增加,但反觀國防支出方面,卻在八十九、九十年度有著顯著減少。教科文支出在七十六年時,只有國防支出的三分之一,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支出大概在國防支出一半左右,但八十九年度,這三項就都超過國防支出。以九十年度收支來看,教科文支出為新台幣 2571 億,經濟發展支出 2770 億,社會福利 2933 億,而國防支出為 2377 億。中央政府的支出整體都在不斷增加,從八十七到九十年,大約每年增加了一千億的支出。

我們來看國防支出的變化。八十七年度的國防支出為 2571 億、八十八年度為 2631 億,除了前面提到九十年降低到 2377 億,由於八十九年度要配合政府改成歷年制(原本會計年度是七月一日到隔年六月三十日,改成從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所以該年度長達一年半,當年的收支數字特別大,國防支出有 3432 億,但乘上三之之二,算起來大概一年在 2265 億左右。接下來九十一年為 2252 億、九十二年為 2277 億,後來因為經濟成長,國防支出又上去了。

也就是說,在民國九十多年,軍事支出比八十七、八十八年度,少了三百億。我在八十八到八十九年期間服役,也就是說,在我服役期間,政府想辦法在國防經費上,省出了三百億,相當於省下了超過十分之一的軍費,好讓政府用在其他支出上。

七十六至九十二年度政府支出(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年度 國防支出 教科文支出 經濟發展支出 社會福利支出 社區發展與環保 退休撫卹 債務支出 補助與其他 合計
76 155,274 53,333 84,060 72,338 - - 17,160 13,056 418,962
77 167,009 59,115 85,816 88,760 - - 23,151 19,360 470,255
78 187,908 75,740 91,059 100,160 - - 30,384 17,985 549,200
79 210,974 101,014 107,520 130,420 - - 45,235 19,590 673,201
80 227,099 120,511 148,977 150,782 - - 52,190 30,566 804,558
81 239,398 147,785 175,906 103,134 - 84,867 52,487 35,193 945,225
82 253,511 156,911 187,113 116,374 - 88,523 92,264 37,894 1,031,131
83 242,490 158,586 172,019 91,046 29,205 93,356 106,730 36,409 1,024,255
84 234,073 156,582 137,059 134,182 24,820 95,948 87,715 33,184 996,698
85 244,125 166,634 124,174 143,737 19,834 108,600 141,366 31,870 1,085,077
86 253,417 174,929 113,740 150,021 15,246 139,521 159,259 37,611 1,151,762
87 257,125 184,816 126,479 150,152 15,758 139,832 167,417 32,715 1,187,011
88 263,166 202,669 172,552 157,588 19,260 129,272 198,268 4,652 1,281,996
88 下半與 89 343,282 367,635 356,418 411,023 39,627 195,395 249,584 32,253 2,230,145
90 237,742 257,151 277,075 293,349 22,309 121,967 151,242 31,905 1,559,700
91 225,243 267,008 291,166 262,241 23,433 124,288 152,240 44,069 1,551,943
92 227,740 300,178 295,524 284,365 28,680 125,414 144,634 44,260 1,618,130

而國防經費中,大約一半是人事經費,甚至,在九十年度時,監委黃煌雄、呂溪木、尹士豪還在「國防政策總體檢」調查報告中,建議除了考慮縮編政戰、後勤單位之外,還可以考慮調降義務役薪資—義務役官兵應該會覺得非常刺耳。而國軍在八十八年度,我服役的那一年,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想辦法省下這三百億。籌備了好幾年,做了好幾次新編裝實驗的精實案——國軍五十年來最大的組織調整案—在這個時候實施下去了,裁撤與整併了許多單位,許多外島部隊也移防回本島。

同時,又做了好幾項政策,減少在軍中的役男數量,在我剛下部隊的時候,就聽說在入伍前,實施了兩次的大規模因兵停役專案,然後八十八年中推出軍訓抵扣役期(非大專兵抵扣十四天、大專兵二十八天),九二一地震受災戶提前退伍,八十九年一月縮減到一年十個月,同年也推出了替代役政策。政府當時根本不希望那麼多人去當兵的。如果要遵照李登輝與陳水扁政府當時的施政大方向,不當兵其實比起當兵,可以對國家有更大的貢獻。我根本就不該去當兵的。

但好笑的是,我還是薙了光頭,當了個外島兵,然後,在我身上發生的、看到的,就是時代要改變了,國軍要省錢了,但基層部隊還是照著慣性運作,幹部還是照著前幾年的標準力求表現。從民間的角度來看,國軍原本就是個違反常識的地方,而這一年,國家要做的事情,又整個違反原本軍中的常識。

▲ 基層營連

我拿到一份二十年前的金防部內部刊物《正氣中華報》,裡頭講到,民國八十九年底,當時的副參謀總長霍守業來巡視金門的精實案成果,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薛石民說,金門裁了這麼多人,大家都過得很辛苦,防區成了一個不快樂的場所,霍守業只回應,我覺得你們裁軍裁得很好,參謀本部對金門裁軍成果非常滿意,在精實案之後,還會有精進案,到時候還會裁撤更多的單位。那時候只覺得,唉,你們同樣是中將,參謀本部想做的事情,連金防部司令都不清楚—高層要的就是省錢,基層這麼麼辛苦,就該自己想辦法,少去做些沒必要的事。

我服役的單位,是金防部的直屬戰鬥工兵營。在八十八年時,這個單位的 KPI,幹部想要有表現,還是繼續構工,繼續大興土木蓋房子。在民國八十二年時,因為「十年兵力精簡案」,將金門原本的四個師(三一九、一二七、一五八、二八四)的工兵營,合併為後指部工兵營,原本的一五八師工兵營營部—漁村營區—則成為了後指部工兵營營部,一五八師又稱烈嶼師或誠實部隊,但當時的一五八師工兵營反而在大金,各師則裁成了工兵排,後指部工兵營後來成為了防衛部工兵營,是全金門防區工兵人數與裝備最多,也最具有構工能力的單位,自然,也承攬了最多的工程。雖然名稱是戰鬥工兵營,但絕大多數的任務,都屬於建築工兵或通用工程兵的範圍。

在民國八十幾年時,金門的部隊慢慢從坑道中走回地面,因此對地面上的營舍有著大量需求,工兵營也就四處興建這些兵舍,甚至包括草嶼、獅嶼這些離島中的離島—由於經常有人員駐外構工,是在其他部隊搭伙,所以這個部隊庫存了大量的大米。管理糧秣庫房時,原則應該是優先使用先入庫的大米,但先入庫的大米往往被壓在所有米包的最下方,需要定時有公差清理庫房,搬開上面的米包,將舊米搬運出來,但是在將人員大量投入到工程中,加上便宜行事,伙房在煮飯的時候,直接打開最上方、最晚入庫的真空米,沒有人覺得會需要吃下方的庫存米。但是到八十八年實施精實案時,就突然迎來了必須吃庫存米的這天,那天,營部連的菜鳥公差,看到了一個可怕的庫房。

在八十八年的精實案當中,原本研議要裁撤工兵營,但因為工兵營的構工能力,反而是工兵營留下來,其他各師在改編成各連兵旅時,將工兵連改編成工兵排。保留工兵營的其中一項原因,就是在精實案實施期間,工兵營要興建用來檢閱精實案新編成部隊的幹訓班大操場。但由於國家的目標是省錢,而這個工程卻相當於金防部司令在陸總部司令前的面子工程,也沒有什麼經費,所以,當時工兵營就得透過盜採砂石,才能完成這項任務。之後,還在繼續新建更多的兵舍,但那些兵舍幾年之後又因為外島繼續裁軍而荒廢了,被圍上了迷彩籬笆,裡頭說不定還棲息著巨大的緬甸蟒蛇。

國防經費減少,提前退伍實施、軍力減少,那對我們的戰力是否會造成影響?國軍為了要消除國人疑慮,所以在裁軍時,同時舉辦搞戰備演練「驗證精實案」,搞了一堆火力展示之類的東西,證明裁軍後的國軍「量小、質精、戰力強」。但實際上,經費、人力減少,要怎樣看起來還是戰力滿滿?造假啊!國軍一向有優良的造假傳統,甚至,那段期間,連造假的人力都不夠,還要到處凹人才能把什麼戰備計畫做出來。

這段期間,我在工兵營擔任人事文書兵(軍中術語叫做參一),除了原本例行的文書收發與差假作業外,因為精實案,也負責了一部分部隊重新編成的作業,並且擔任了九二一提前退伍相關業務的承辦人。為了裁軍,每個部隊要重新設計編制,設計編制的過程中改來改去,誰該被裁撤誰該留下來一堆勾心鬥角,再把人員、裝備塞進新的編制裡頭,因為軍中本身管理與文書流程的愚蠢,整個文書作業都是幾個義務役下士幾個一兵昏天暗地搞出來的,還有個弟兄在原單位搞過一次編裝調整,改編到我們工兵營之後,又在工兵營再搞一次。而新的編制看來又是急急忙忙隨便亂搞出來的,有著一堆根本不該用在外島部隊的設計。

而我對中華民國最大的貢獻,是讓其他人不用當兵,辦理各種提前退伍與停役,辦理從外島返台,然後為了當時的人力缺口站哨站到死,好讓那幾年每年省下的三百億—還有原本更多會用在國防上的預算—貢獻棉薄之力。那時候每天在想的,都是為什麼不是我停役。而且,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一年,不當兵比起當兵,會對國家有更多的貢獻。

而像是九二一這波的停役,其實認定非常隨便,規定是家裡房屋受到震災波及就可以停役,所以家裡有棟沒人住的房子受災了,也可以停役,什麼父母離婚你跟著媽媽但是爸爸的房子受災了也可以停役,然後其他有些逼近父母高齡或低收入戶標準的,卻又不准。為了這三百億,國軍似乎也顧不上兵役的公平。

把精實案重新編成與停役搞出來之後,基層長官也不知道,這些各參文書兵搞的其實是國軍最重要的任務,蓋那些幾年後就荒廢的營區的工程人員都有特別榮譽假,搞精實案重新編成的文書兵什麼獎勵都沒有。我看我的連長對精實案的認識,搞不好,就只是有天晚上,晚點名的時候,拿到一本全連每個人都在新的位置上的點名簿,然後照新位置點名而已。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覺得我的連長欠我一支榮譽假,我做的事情比工程組那些人重要多了好不好?

軍中原本就有一些亂象。基層軍官幹部其實募兵不足,然後徵兵制下的部隊又比募兵制容易產生軍紀問題,軍官幹部光是處理軍紀問題就分身乏術,什麼車輛出去都要軍官押車,幕僚軍官該做的文書業務就丟給兵做,基層部隊普遍都有以兵代官現象。上級單位又可以任意抽調基層部隊的人支援,搞得基層部隊更加空虛。

而我在軍中的貢獻,居然不是拿槍保衛國家,而是在經濟上保衛了台灣,幫國家省下國防經費,用在其他投資,讓台灣透過產業轉型度過中等收入陷阱,直到二十年後讓台灣走到高等收入陷阱。然後從全募兵制,回頭恢復義務役。

精實案是正確的,是讓台灣走出當時困境的重要政策,當時非做不可。但是再正確的政策,還是會有人為此犧牲。

▲ 代價

有人犧牲了。我們工兵營就有弟兄,就因為這些幾年後就無用的工程,為了一個用來檢閱精實案新編成不對的大操場,有人因為被瀝青灼傷因病停役,也有人在工地裡被操到白血病過世,然後,又是我去承辦他的傷亡通報等業務。這一年,我們在軍中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在經濟上保衛台灣,為什麼還會有人賠上性命呢?因為我的一些個人經歷,我好難接受這樣莫名其妙的死亡。

我不知道該肯定或否定什麼,我不知道誰錯誰對、誰是誰非。有些事情就是非做不可,那是不是有些人就非得犧牲不可?那一年,國軍省下了三百億,但是對個體而言,卻落得一無所有。在時代前面,個人就是這麼渺小嗎?國軍這種上下不一致的荒謬,為什麼是我的弟兄付出了代價?我們現在享受到了進入高等收入的果實,也包括我,我在進入 2020 年時,也有著自認還不錯的薪資。但是,有些人卻來不及享受。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一直耿耿於懷。在我能理解之前,我想要記住。

有些時候,在恍惚之間,我會覺得,弟兄是為了我而死,甚至是代替我而死。我大概得做點什麼。

當時的我嘗試寫下來,我想搞清楚我到底遇上了什麼,我想尋找一種可以講清楚這一切的語言。我覺得我寫的內容是我如何在軍中摸索,而我也在摸索應該如何寫作,然後有些事情我一直也不知道怎麼說清楚。這些年其實一直有些朋友討論到那時候寫下的東西,有些人拿來當笑料,因為有幾段的確是頂好笑的;有些人拿這些事情來講黃埔軍的落後;有些人講我的東西也幫到他撐過軍中那段歲月,我也的確寫了一些個人在參一業務上的實戰技巧與心得,一定程度上我也覺得我寫了我的成長故事;有些人就直接覺得我有時間寫這些東西就是過太爽之類的。

然後一轉眼,二十年了,又進入另外一個時代了。在連續幾年的裁軍下,裁軍本身大概又變成某種新的慣性,裁到我們發現國防力量不足,必須恢復義務役了。我們為恢復義務役額手稱慶,看來,這又是一個正確,而且非做不可的政策。

而我明知道那一年,不當兵比當兵更有意義,金門那地方也讓我無比痛苦。但終究,我還是認同我就是個外島工兵,是連長的班兵,在支援政戰部期間是朱凱生的照相兵。我也在不知不覺間,就跟幾十年來眾多的外島弟兄一樣,把金門當成了第二個家。